文/尤九成 圖/陳治平
白石峪秦漢古道
吳家河齊家文化、周代人類聚落遺址
吳家河古堡
光陰流轉,寒暑易節,物換星移,隨著時光的推移,總有一些事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淹沒、塵封在歷史的風煙里,被人漸漸遺忘。
謝家河古稱“白石峪”,是渭水支流永川河的一條分支。然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吳河村白石里向西南入謝家河谷(古稱白石峪,又稱花羊峪),歷史上有一條通達隴南的古道,堪稱“白石峪秦漢古道”,鮮為人知。
這條古道,《甘泉鎮志》稱之為清水——徽縣成縣道,上邽至隴南段史稱“隴南故道”,為天水——漢中古道的一條,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據明胡纘宗纂修《秦州志•地理志•秦州山水》載:“(秦州)東南五十里曰秦亭山。其左曰永豐山,其中則東柯峪也。秦亭山亙四十里,其上有秦亭,其下為秦谷。非子所封邑,蓋附庸也,所謂‘邑之秦’也。傍有金紫山,下有馬房山!鼻赝ど綖閺柠湻e鎮東南秦嶺主脈天子坪山分出的支脈,山勢較為平緩,從麥積山北部麥積鎮上河村(麥積村自然村)一帶直延展至馬跑泉鎮慕家灘村渭河南岸。秦亭山及兩翼東柯谷、永川河谷一帶是秦人早期居地,為周孝王分封給附庸秦嬴非子的領地并在秦(即秦亭)建都邑,號稱秦嬴,秦人受封由西犬丘(今天水市秦州區西南楊家寺鎮士子川、禮縣紅河鎮一帶)東遷至此生息繁衍并在秦亭建立新都邑。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在秦地設置邽縣(據放馬灘出土戰國木板地圖標示,治今麥積區北道埠北),為中國見于史載最早的縣級行政建置。秦末邽縣改稱上邽縣,約西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時遷治今麥積區馬跑泉鎮潘集寨東南東柯谷(秦谷)口,北魏時遷治今天水市秦州區市區,直沿至唐末廢縣為鎮,延續1500多年(含北魏至隋稱名“上封”時期)。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和民國《天水縣志》記載,秦人先祖秦文公(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墓在麥積山下。據《天水市志》古道條記載:“據北道區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木板)地圖記載:自上邽沿渭河出燔史關可直達關中;南路入東柯河、永川河,于嶓冢山(今齊壽山)下向東抵咸陽,南可達漢中”?梢,由邽縣(治今麥積區北道埠北)、上邽縣城(治今馬跑泉鎮潘集寨東南東柯谷口)南入秦亭山兩翼東柯谷、永川河谷至黨川、麥積,由永川河谷白石里(甘泉鎮吳河村自然村)向西南過嶓冢山下到禮縣祁山,東抵咸陽、南達漢中的道路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開通了。
本文對從上邽縣城經東柯谷至黨川,東抵咸陽、南達漢中的道路暫且不提,只談從上邽縣城入永川河谷,由甘泉鎮吳河村白石里入白石峪北過嶓冢山(今齊壽山)下東抵咸陽、南達漢中的這條古道。其道從關隴道清水縣向西南行至社棠鎮,從馬跑泉鎮潘集寨村古渡口(史稱“渭水渡”)渡過渭水至馬跑泉,南折入永川河谷,過馬跑泉鎮團莊、崖灣等村至甘泉鎮白石里,由白石里折向西南進入永川河支流謝家河谷,歷謝家崖(讀ái)、鋪子莊、花羊、廟溝門,在甘泉鎮廟溝村四方灣村岔道處道分兩條,一條道仍向西南經今秦州區齊壽鎮后寺村孫家河,北過火焰山和齊壽山(古稱嶓冢山)下,經齊壽鎮廖集村,仍西南行經今秦州區平南鎮,過鐵堂峽經秦州區天水鎮,入隴南禮縣鹽官鎮、祁山鎮。蜀漢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歷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戰,蜀軍前鋒馬謖和別將高詳統率的蜀軍由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鎮)到街亭(今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筆者撰有《三國古戰場街亭考》論證)走的即是這條道,街亭之戰馬謖兵敗后也由此道退回祁山。另一條道由甘泉鎮廟溝村四方灣向南經甘泉鎮馮家坪村,再向西南翻越十八盤山,經今秦州區齊壽鎮黑溝過娘娘壩鎮,經娘娘壩鎮舒家壩村,再向南翻越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與隴南徽縣交界處的八盤山,沿八盤山梁經麻沿河、江洛鎮至隴南成縣、徽縣,為關隴道往隴南禮縣、西和以及成縣、徽縣的商旅捷徑。其道由于不繞行古天水城(今天水市秦州區市區),凡從關隴道往隴南的商運客旅,多經此捷徑之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公路和汽車運輸的發展,清水至禮縣和清水至徽縣、成縣大道皆廢。天水——漢中道永川河谷段則辟為麥賈公路(今麥積山大道),白石峪古道甘泉鎮白石里至廟溝村段亦水泥硬化為鄉村公路,惟甘泉鎮四方灣至秦州區齊壽鎮后寺村孫家河段仍為土路。
為了尋找白石峪秦漢古道人文歷史遺跡,挖掘秦漢古道歷史文化,我應張全堂先生邀約,組織潘守正、張海玉、毛惠民、吳正元、陳治平等人,先后三次赴白石峪秦漢古道,對古道沿線古文化遺址、古店鋪、古寺廟、古民居、古樹名木、古碑碣、古墓葬進行了全面考察。
走進白石峪秦漢古道,行經的第一個行政村是甘泉鎮吳河村,地處謝家河谷西北河岸邊,轄白石里、吳家河、季家陽灣、陳家河四個自然村。古道入口處為白石里村,東南與甘泉鎮屈坪村毗鄰,地處麥積山大道與天(水)寶(雞)高速公路交會處,村中有一處古寺三官廟,相傳始建于北魏,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重建。入谷不遠就是吳家河村,村子東南主巷道盡頭是一處較高的山崖,沿崖下右側一條小路迂回而上,攀上村子背倚的山崖,是一塊不大的玉米臺地,一處古堡映入眼簾。沿堡墻下玉米地邊進入古堡,但見古堡略呈三角形,堡門朝北,已坍塌無存;東、南為土夯堡墻,就勢修筑在山崖上部邊緣,由于長期受風雨侵蝕,南部堡墻大部已坍塌,東部堡墻上有多處風雨侵蝕的缺口;堡內西為一處陡崖,崖下有窯洞5孔,為臨時避難場所。堡門東近村陡崖上存留的堡墻呈四棱柱狀,如同一個衛兵屹立在山崖上守護著村莊。從僅存的土夯堡墻,可以想見當年古堡的規模。雖然已殘破不堪,但其承載的歷史,讓人無法忘懷。站在堡門邊的一處山崖上,俯瞰吳家河村全貌一覽無余。由堡門而入,沿山崖邊向上,是兩塊由地埂相連的呈長方形的農田,其中近堡子的一塊地種植著小麥,另外一塊地荒蕪長滿荒草,農田的山崖上開鑿著大大小小15孔窯洞。據村民王鴻羲介紹,這里就是吳家河古文化遺址。吳家河古文化遺址為齊家文化、周代人類聚落遺址,位于甘泉鎮吳家河村西100米西崖第一臺地上,遺址大體呈長方形,南北長98米,東西寬38米,面積3724平方米。據“二普”資料記載,“吳家河遺址文化層厚0.1~0.2米。采集有齊家文化夾砂紅、灰陶片,飾繩紋、籃紋,器形有罐等。另有周代泥質和夾砂繩紋灰陶片”。遺址內現由吳家河村村民吳建曉種植小麥。
陳家河清代古民居
陳家河唐代古槐
離開吳家河村,驅車來到陳家河村考察。村民陳玉鎖家為四合院形制,存留有清代古民宅2座,其中一座主房坐西北面朝東南,另外一座廂房坐東北面朝西南,均為硬山頂寬廊陰千百梁土木結構兩坡水房,均面闊三間,無耳房,前檐有四根木式立柱,前架鑲嵌雕刻花板,保存完整,至今仍舊住人。據房主人陳玉鎖介紹,主房、廂房分別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陳玉鎖家東南房背后,是一條直通白石峪古道的山崖小路,崖邊長著3株古槐,其中陳玉鎖家大門口崖邊的一株最大,主干粗大,上分5杈,基圍9.8米,樹圍5.65米,高約18米,為唐代古槐;東北方崖邊的一株基圍3.23米,樹圍3.1米,高約20米;中間的一株最小,樹圍2.3米,高約16米。
離開陳家河,來到謝家崖村。謝崖村為甘泉鎮轄謝家河谷中最大的一個行政村,下轄謝家崖、鄭家溝門、水溝里、鋪子莊、李子溝5個自然村。謝崖村的社火在麥積區甘泉鎮一帶頗有名氣,每年約定俗成正月十三在村中舉行社火匯演。下車后,但見路旁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蜿蜒于河谷,淙淙的流水聲如鳴佩環,不絕于耳,這即是永川河支流謝家河。謝家崖村靜靜地佇立在謝家河谷兩岸,青瓦磚房,屋舍儼然,錯落有致。由于剛下過雪,山谷中山野、河谷以至村莊全為白雪覆蓋,到處白茫茫一片,仿佛走進一個銀色的世界,被眼前雪景陶醉,遂走到路邊、河邊先用相機拍了幾張雪景照片。在村支書杜建成引領下,去考察杜氏古民宅。從謝崖村村委會辦公樓出發,穿過謝崖村村委會辦公樓旁一條院落民宅密布的窄窄的巷道,巷道北有歸鳳人民公社駐地舊址(駐謝崖小學原址,現為謝崖村委會辦公場所及居民院落),左拐沿小路曲徑爬上一處數丈高的崖地,眼前出現一處較寬闊平展的臺地,一座古民宅赫然而立在山崖之下,這就是杜氏古民宅。站在古宅前,但見杜氏古民宅所在的山崖崖面開鑿有6孔呈半圓形的民居式窯洞,遠處山頭上一座堡墻保存完整的古堡清晰可見。
謝家崖村杜氏古民宅
杜氏古民宅當地群眾稱為牌坊院,是謝崖村杜氏祖傳老宅子,位于甘泉鎮謝家崖村西北一臺地之上,倚山就勢而建,背倚山崖,前鄰謝崖村村落民宅,由四道院落組成,被政府列為古民宅保護區,樹上掛有保護牌,上書“此處被鑒定為古民宅保護房屋”字樣,四座院落主房均為坐西北面朝東南,大門均開在東南角,以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巷道為中軸線分開,前后各有兩座院落,姑且將前面近謝崖村村落的古民宅稱為一號(俗稱“前院”)、二號院(俗稱“后院”),將后面近山崖處的古民宅稱為三號(俗稱“中院”)、四號院(俗稱“牌坊院”)。前面一號院業已拆除,東北與二號院相鄰處僅存一處斷壁殘垣的山墻。二號院正房為硬山頂寬廊陰千百梁式土木結構馬鞍架房三間,無耳房;廂房為兩坡水土木結構磚前檐馬鞍架房,坐東北面朝西南,大門為兩扇開木門,磚基土砌,四圍院墻為新砌筑磚墻,保存基本完整。后面的三號、四號院保存基本完整,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近山崖窯洞處的三號院大門開在東南角,正房為硬山頂寬廊陰鎖子廳式馬鞍架房五間,兩坡水,上覆青瓦,正中三間四扇朱漆紅門,兩側均有小正方形木格子窗戶,窗戶下方青磚砌成長方形圖案,前檐有四根木式立柱,柱下有圓柱形柱石支撐,前架鑲嵌雕刻花板,西南一間耳房有偏門與廊道相通,與麥積鎮街亭村卜家大院(卜文輝)正房相似。廂房為土木結構一坡水房三間,坐東北面朝西南,兩扇木門,兩側各有木格子窗戶,墻面白灰刷白。由于年久失修,正房近山崖窯洞處的一間耳房及院墻已坍塌,院內長滿荒草。四號院與三號院相鄰,為兩進院,巷道口修建有一座單檐木結構牌坊,坊頂兩坡水青瓦覆蓋,檐下栿檀承托,兩根立式木柱和四根斜“八”字木柱支撐,門楣上刻“云路先登”四字。過牌坊門,有一窄窄的巷道,巷道左首有二門(已坍塌)通三號院,右首建有一座兩坡水磚土木混合結構大門,為進四號院二門,僅剩一座正房,正房為寬廊陰千百梁式馬鞍架房三間,無耳房,形制與3號院正房相似,惟窗戶格子圖案與青磚墻面圖案與3號院不同,北面一部分屋頂已塌下來。相傳謝崖村杜氏家族明朝定居這里,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到清初康熙乾隆年間成為當地人丁、家業興旺的富戶。杜氏古民宅原有好多個院落,在杜氏古民宅西南山神廟處還有書房院等院落,占地面積達十一二畝,現僅存4個院落,占地面積3畝多。從僅存的古民宅形制,仍然能看出主人昔日的財力和地位。從建筑格式看,為清代早期康乾時期建筑,亟待政府及有關部門保護和修復。
沿杜氏古宅中間巷道向東北,不遠處有一片長有先麥茬的農田,為杜氏祖墳所在地,其地除多處墳墓外,還有兩通清代石碑。其中一通石碑高113厘米,寬54厘米,白巖石質,保存基本完好,碑文為:“大清乾隆六十年歲次乙卯冬十月吉旦/待贈孺人妣劉慈/皇清本鐸待封顯考杜府君神墓/待贈孺人妣趙慈/男杜秀、文;孫志善、開泰、興善、安泰;曾孫瑞、祥、禎敬立”。此碑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謝崖村杜氏家族杜秀、杜文為父杜公,母劉氏、趙氏所立墓碑。另一通石碑高124厘米,寬60厘米,青巖石質,保存基本完好,碑文為:“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春二月谷旦/妣張慈/皇清待封職翁顯考杜府君之墓/繼妣楊慈、趙慈/男囗林,孫元囗……”。此碑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謝崖村杜氏家族杜囗林為父杜公,母張氏、楊氏、趙氏所立墓碑。
隨后,一同到謝家崖村考察兩通清代古石碑,兩通古石碑均為村民李建軍先祖的墓碑。其中一通石碑砌在坐落于白石峪古道旁的李建軍弟李彥榮家東房背后后墻,碑高130厘米,寬55厘米,圓額22厘米,白巖石質,碑首兩側飾龍鳳圖案,左龍右鳳,四周飾回字紋,碑身有損壞,部分字跡不清,碑下有水泥基座。經仔細辨認,碑文為:“大清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閏三月谷旦/畫工劉朝俊囗篆/石工高囗囗謹勒/皇清旌表節孝正八品孺人李母蒲太君歿于碑/紳親友:董樹薰、張宮、季登瀛、囗英、吳繼祖、張宅、閆君臨、楊囗、杜懷倚、齊亨、張大經、陳繼祖、王時新、劉達、李登嶼等;男李嘉植,孫檜、峰敬刊”。另一塊石碑砌在謝家崖村東南狼牙刺墳園路邊,距此約300多米。在李建軍引領下,過謝家河水泥橋,沿一條兩邊有人工林的山路前行至山坡下,向左拐有一條窄窄的小路,走不多遠,路下有一片蘋果園地,栽植著成片的蘋果樹,一塊石碑就嵌在小路路邊,因被雨雪浸漫,碑身上有水漬。李建軍拔去石碑下的野草,順手抓起一把雪,用雪在碑上一擦,碑身上的文字才顯現出來。經測量,碑高110厘米,寬49厘米,圓額21厘米,碑身有磨損,部分字跡不清。經辨認,碑文為:“大清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甲寅相……五十八年會府運糧莊浪/……正月初八日……竟歿于其地,擇下吉期囗葬。慈君囗囗之墓/皇清待封顯考府君李公、旌表節孝正八品儒人顯妣蒲慈君合葬墓/男李嘉植,孫檜、峰立石”。這兩塊石碑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李建軍先祖李嘉植為父李公、母蒲氏所立墓碑,石碑原在謝家崖村西北水泉溝,后移于此。據李建軍說,他為西漢飛將軍李廣后裔,大約在明朝末年由今天水市秦州區城區遷居于此,他爹爹(伯父)小時侯每年清明節要到秦州區石馬坪李廣墓去祭拜。家里原藏有一幅先祖李廣的畫像,惜文革時期被紅衛兵燒毀,F今謝家崖村有李姓12戶,60多口人。
離開謝家崖村,又向鋪子莊駛去。由謝家崖前行約819米,即到達鋪子莊。鋪子莊為古時白石峪秦漢古道上開設旅店、商鋪的地方。謝家河穿村而過,村莊分布在謝家河兩岸邊。
鋪子莊古店鋪遺址
鋪子莊唐代古槐
鋪子莊宋代灰楸
鋪子莊東南河岸邊有一處古寺“娘娘廟”,又稱伏龍寺,始建于唐貞觀六年(632年),相傳是九天圣母四后元君娘娘的行宮。兩門兩道院,一道院娘娘廟,山門匾額上書“伏龍寺”,主殿娘娘廟為懸山頂建筑,坐南朝北,面闊三間,三門四柱,內塑九天圣母四后元君娘娘及二童子像,左右有九天圣母四后元君娘娘、曹龍大王、八海龍王和紅馬李將軍行像。西側偏殿為雷神殿,為單間懸山頂建筑,內塑雷神神像。共有神像8尊,大殿對面建有戲臺。民國以至60 年代,為小學占用。1969年,學校遷至原歸鳳公社舊址(在謝崖村)。1987—1991年,重建娘娘廟大殿。另一道院為新建的伏龍寺,2012年正月在娘娘廟大殿背后辟地新建,2013年臘月竣工建成大佛殿3間,同時舉行開光典禮,亦坐南朝北,懸山頂式建筑,內塑橫三世佛即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
娘娘廟外北側戲臺背后臨河空地,有古樹兩株,東西向排布,間距12米,無言地見證著歲月滄桑。西側有古槐1 株,主干上分4杈,虬枝蒼勁,經測量,基圍6.66米,樹圍5.4米,直徑1.72米,高30 米,樹齡1300多年,為唐代古樹,如此高大的古樹,在天水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東側有古灰楸1株,主干3杈,上部分出13股枝,基圍5.8米,樹圍4.9米,直徑1.56米,高15米,主干高4米,樹齡1000多年,為宋代古樹。從樹干上殘留的火燒、斧剁、鋸截等痕跡看,古樹樹體經歷了許多次損害。1958年“大鬧鋼鐵”時,鋪子莊古樹也未能幸免,橫遭斧斤。相傳當愚民砍伐古楸樹時,樹身竟然流出了鮮紅的血,以為觸犯了神靈,嚇得再也不敢砍了,古樹遂幸免于難。
據天水地方文史學者石廷秀、潘守正編著的《甘泉鎮志》記載:“甘泉鎮鋪子莊(屬謝崖村),舊時秦州東部商旅往徽、成、西和、禮縣以至武都、四川,皆沿謝家河南行。鋪子莊設有歇腳旅店,村名即因此而起!庇绕淇蜕、鄉人以騾馬、駱駝馱運食鹽、山貨等貨物常經其道,設有騾馬店,供從事販運的商旅和吆牲口靠腳力謀生的人(俗稱“腳戶”)住宿,旁邊有拴牲口的地方,還開設有經營日用品的鋪子。據當地老人講,古時鋪子莊東南河岸邊開設有顧家店,有客店、騾馬店5間,其址就在現今娘娘廟及娘娘廟東北河岸邊,稱“店背后”,現為一苗圃,栽植著成片的苗木。鋪子莊北的西北河岸邊開設有供過往客商歇腳的客店、騾馬店3間,稱“店里院”,現為村民宅院。繁盛時,旅店、商鋪林立,來往客商絡繹不絕。如今存留下來的僅有一些殘垣遺跡,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馬幫騾隊來來往往、客商如云的繁盛景象。
甘泉鎮花羊村紫玉蘭
離開鋪子莊,沿謝家河谷向西南前行,河谷由開闊變得愈來愈狹窄,經李子溝、大歇臺,行進約4.1公里即到甘泉鎮花羊村;ㄑ虼逦鞅焙笊狡律铰绰淠_處生長有一株周武則天時期的紫玉蘭,當地人稱“木蓮”,樹冠高大,枝分多杈,虬枝蒼勁,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其樹高約18米,基圍3.5米,腰圍3米,直徑95厘米;樹干傾斜,高約4米,上分7枝(連同基部分出一枝計8枝),向四周伸展。冠幅南北15米,東西12米,覆蓋面積180平方米。樹齡估約1314~1328年,比甘泉雙玉蘭還要早約50多年。每年春分前后現蕾、初花,盛花期時滿樹繁花似錦,幽姿淑態,清純脫俗。朵朵玉蘭紫紅花瓣,呈鐘形向上直立,花色艷麗,如冰似玉,布滿枝頭,瑩潔奪人,香氣濃郁,其味遠飄。且歷經千年風雨,依然花開滿枝,枝繁葉茂,冠蓋如云,實屬罕見。
由花羊村前行3公里,即到甘泉鎮廟溝村。廟溝村位于謝家河上游大廟溝溝口處,為謝家河谷中的一個小村落,全村48戶,220多人,村子就散布在謝家河西岸河谷。廟溝村一帶山環水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風光優美。廟溝村西有一處陳家店古遺址,為白石峪秦漢古道上另外一處歇腳旅店,位于小廟溝溝口南側,地處龍嘴山東延支脈東麓山腳,當年的旅店已難尋覓,現為一片居民院落。
廟溝村象墩寺
大廟溝馮國瑞寓居地莊窠
龍嘴山大廟溝風光
廟溝村北有座古寺象墩寺,地處大廟溝溝口北側一臺地之上。象墩寺與鋪子莊娘娘廟同為主祀九天圣母四后元君的寺廟,然鋪子莊娘娘廟為祀奉行宮,而象墩寺為祀奉正殿。寺院坐北朝南,僅有大殿1座,單檐硬山頂式建筑。殿門前懸天水書法家趙應洲書寫的“象墩寺”匾額,字體剛勁健拔,氣韻流暢,書于甲戌年(1994年)菊月(九月)。殿門東側懸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國家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任法融題寫的匾額,上書“恩澤桑梓”4字,書于壬辰孟夏(2012年四月)。殿內塑九天圣母四后元君、提牌總鎮紅馬將軍(又稱“紅馬李將軍”)、八海龍王、曹龍大王4尊神像。寺前建有戲樓,與大殿相對。寺中長著4株高大的古柏,郁郁蔥蔥,高約25米,最大的一株樹圍165厘米,樹齡約200多年。寺院北面圍墻處立有3通石碑,其中1通為馮國瑞1961年撰、天水書法家吳正元2009年書《象墩寺題榜示徐季宗》,兩通為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夏朗云2010年撰《三皇嘴龍嘴山象墩寺銘并序跋》碑。據夏朗云撰《三皇嘴龍嘴山象墩寺銘并序跋》碑記及當地村民口述,象墩寺初稱雷音寺(隴上文宗、天水碩儒馮國瑞詩句“異才發雷音”即指此),原址位于廟溝村西龍嘴山(也作龍咀山)之巔,始建年代不詳(按廟溝村象墩寺與鋪子莊娘娘廟的關系,象墩寺最晚當始建于唐代),明代遷大廟溝內龍嘴山東延一支脈山麓老廟臺,第二次遷象墩寺現址南崖下大廟溝溝口以北河畔,第三次清代遷移至廟溝村現址。寺中保存有一古磬,口徑32厘米,高21厘米,上刻有“龍嘴山眾姓人等心于/青圣母騎龍娘娘炷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一月十日”等字樣,據此可知象墩寺在清乾隆年間重建。
廟溝村西與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交界處的龍嘴山,為秦嶺主脈,宛若一條巨龍自西北向東南迤邐而來,呈扇形展布于甘泉鎮南部邊境,最高海拔2164米,為甘泉鎮境內最高峰。廟溝村就位于龍嘴山東麓山腳“龍”口處。龍嘴山東北有陸果山,山體呈棱錐狀,四面陡峭。龍嘴山與陸果山兩山夾峙處有一西—東走向的溝谷,山高林密,名曰大廟溝,長約2公里許,直通廟溝村。
在村民張壽千引領下,由廟溝村西大廟溝溝口緩步而入。溝口河北岸崖下有象墩寺遷移地遺址,古寺第二次由老廟臺遷移至此,現為居民院落。走進溝谷,但見青山連綿,蒼峰覆雪,溝壑幽深。溝口村莊處還是窄窄的水泥路,走不多遠,山路成土路,因路上積雪消融,路面泥濘不堪。大廟溝內有一居民點莊窠,地處大廟溝通往龍嘴山的山路崖下一臺地處,崖上開鑿有3孔窯洞,即是隴上文宗、天水碩儒馮國瑞寓居之處。1961年秋,馮國瑞因政治避難由蘭州返回天水,在好友張自振幫助下,先后寓居甘泉公社彭家堡子張自振家、云霧大隊書記周玉家。在甘泉云霧山凈樂宮佛殿寓居40多天后,為避人耳目,又隱居于甘泉謝家河谷廟溝村大廟溝莊窠,馮在此寓居了一段時間,考當地風物,收廟溝村人徐季宗為義子,還寫下《象墩寺題榜示徐季宗》詩一首,詩曰:“花陽出幽谷,石峴隱叢林。開士起龍窟,異才發雷音。眼中霜絢紫,腳底嶺連青。題榜淋漓筆,思君放短吟!
從大廟溝莊窠行經兩側長著成片松林的一段山路,拐過一道彎,溝谷北山彎處出現一個數戶人家的小村子,房屋坐落在路上山腳處和路下溝谷邊,稱“康家嘴”,為廟溝村的一個自然村。大廟溝溝谷中部不遠處赫然出現三座彼此相連的麥垛狀山脈(姑且稱為“中條山”),均呈圓錐形突兀而立,為龍嘴山東延支脈,將大廟溝一分為二。溝谷兩側龍嘴山延展而來的兩條山脈又將中條山環抱,龍嘴山從西向東延展的三條支脈如絲如帶,兩條清澈的山溪順溝流出交匯于中條山前,形成一處頗為奇特的地形地貌,當地俗稱“鳳凰大擺尾”。
前行不遠,溝谷北側又是一個小村子,稱“長坪村”,村子坐落在山路上下兩側,地處中條山北,山環水抱,風景優美,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村居山水畫。長坪村南中條山東麓有一片林木覆蓋的臺地,就是老廟臺,明代雷音寺(象墩寺原名)由龍嘴山山巔遷址于此,后改稱“象墩寺”。
過長坪村,又拐過一道彎,山彎處路邊有一處蒼松翠柏覆蓋的臺地,坐落在中條山北,地處長坪村西,與中條山東麓老廟臺隔河相望。當地人世代相傳,此處即是漢忠烈將軍紀信的衣冠冢。踏雪走進掩映于叢林中的墓地,但見一個落葉覆蓋的土冢隱在密林深處,墳堆前有一個圓形洞穴,是人為盜掘留下的痕跡。墓地東南溝邊長著一株古鐵橡(又名“鐵檀”,俗稱“鐵刨子”),上分6股,樹冠高大,枝葉繁茂。在張壽千幫助下,經測量,基圍2.04米,樹圍1.94米,高約12米,如此高大的鐵橡樹在天水甚為罕見。出紀信墓地,來到紀信墓地西山彎路邊。站在此處眺望,龍嘴山的主脈還隱在大廟溝溝垴處,溝垴處還有一個小村子,稱“龍嘴山村”。
四方灣古民居
馮家坪“古槐孕椿”
由廟溝村沿謝家河谷仍向西南前行1.1公里,可達甘泉鎮四方灣村,這里有一分岔路口,直行向南通往甘泉鎮馮家坪村,再向西南翻越十八盤山,經今秦州區齊壽鎮、娘娘壩鎮,翻越八盤山經徽縣麻沿河、江洛鎮,可至隴南成縣、徽縣;由甘泉鎮四方灣村岔路口右拐,沿謝家河主流河谷向西南方向約5.2公里至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后寺村孫家河,北過火焰山和齊壽山下,經齊壽鎮廖集村,仍向西南經秦州區平南鎮,過鐵堂峽經秦州區天水鎮,入隴南禮縣鹽官鎮、祁山鎮,可至隴南禮縣、西和。
四方灣與馮家坪是廟溝村的兩個自然村,地處謝家河上游。馮家坪村已屬甘泉鎮西南邊界地帶,南與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齊壽鎮毗鄰。馮家坪西南山麓坡地處生長著兩株高大的紫玉蘭,樹圍均約1米左右,高約18米。村東北角還長有槐樹與椿樹合為一體的“古槐孕椿”奇樹(槐樹與椿樹合長成一株樹),樹圍約3米,直徑約1米,兩人方可合抱,高度約20米。四方灣村有一處清代古民宅,鄉人稱“季家大院”,門楣上書“映南極”三字,門前長著一株古槐,樹圍2.5米,高約21米。
文章刊載于2021年2月25日《天水周刊》
白石峪秦漢古道,承載著甘泉鎮謝家河谷的文化血脈和印記,見證了謝家河谷的滄桑與發展,留存著村民的鄉愁和記憶。走進古道,就走進了千年歷史;走上古道,觸摸到歲月的棱角,仿佛徜徉在一條歷史的長廊,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一樣深奧的想象空間。這里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有心人去挖掘和探索。
參考文獻:
天水市北道區區志編纂委員會編•《北道區志》,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11.
天水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天水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2.
天水市麥積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尤九成、溫耀文等編撰•《天水市麥積區志(1985—2007)》,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9.
明•胡纘宗,清•王一經纂修/潘守正點注•《點注〈秦州志〉》,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5.3.
清•王權、任承允纂修•《秦州直隸州新志》標點本,2014.2.
民國•哈銳、任承允、賈纘緒編纂/潘守正點注•《點注〈天水縣志〉》,2010.6.
潘守正著•《天水地方史略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5.
潘守正釋解•《〈水經注〉天水及周鄰河流釋解》,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5.9.
麥積區甘泉鎮人民政府修,石廷秀、潘守正編撰•《甘泉鎮志》(終審稿),2020.10.
作者簡介:尤九成,字泳春,號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人,地方文史學者、作家、詩人,《天水市麥積區志(1985—2007)》《麥積史話》主要編撰人,《麥積年鑒》創編人,麥積區旅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隴右文史學會副秘書長,麥積區作家協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天水蘇蕙文化研究會等團體會員。參與了《北道區志》《天水市麥積區志(1985—2007)》兩輪地方綜合志書的編撰及《天水市麥積區軍事志》《武山縣志(1990—2009)》《秦安縣志(1990—2010年)》《甘谷縣志(1985—201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志(1990—2010年)》《天水市志(1985—2010)》《天水市人大志(1985—2020)》《甘泉鎮志》的評審和校對,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進工作者”,被中華文藝學會授予“中華文藝詩文名家”稱號。著有《麥積歷史人物》(與潘守正合著),發表詩文600多篇,詩文散見于《當代詩文精品薈萃》《中國詩詞年選》《中國當代詩詞》《星星》《甘肅史志》《街亭古鎮》等刊物,所撰《屈坪村水潭門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動廣場工程碑記》被甘泉鎮屈坪村委會刻石,先后榮獲第三屆世界華人愛情文學創作大賽三等獎、“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銅獎等。
2020年11月29日初稿,12月30日定稿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