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館里翰墨飄香
文/張文進
四月陰晴里,山花落漸稀。
雨聲寒月桂,日色暖酴醾 。
四月天,晴天麗日,眾芳搖落,從鎮原縣城到臨涇鄉村,從綠野到阡陌,到處是一派宜人風景。駐足大自然一隅,目及所處姹紫嫣紅,一株株碧綠色的香草隨風搖曳,花兒在層層疊疊的綠蔭深處綻放。位于黃土高原的鎮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境內的許多地名滲透著濃厚的鄉土文化和歷史文化氣息,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間傳統,以及人們的某種情感和愿望,富有樸實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也很有風味情趣。鎮原文化以書畫為代表,在這片沃土上家家翰墨飄香,戶戶窗花綻紅,到處彌漫著高古潔雅的文化氣息。臨涇鎮不光是在歷史上出了個思想大家王符,還造就了許多丹青妙手。
位于王符故里書畫之鄉臨涇鎮的焦宏澤書法館,是鎮原縣鄉賢文化的傳承基地,它凝聚起了鄉村力量,進而推動了鄉村振興,在脫貧攻堅的時代強音中增添著美妙的“和弦"。那迷人的自然風景讓人心曠神怡。設施完備的游樂場所格外引人注目;整潔寬敞的道路兩旁,一個個內容豐富的宣傳欄、一條條催人奮進的宣傳標語、一幅幅生動傳神的彩色噴繪,無不令人賞心悅目。文化墻與美麗鄉村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既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讓整個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那些遠道而來的到訪者,因向往這里深厚的人文環境,一路來到這個遠近聞名的“文化大院”。走進書法館舉目四望,一樹又一樹的花朵好像約好的一般,齊齊地,美美地綻放,顏色各異開遍了館內館外。書法館內一幅幅掛在墻上的中堂和四條屏典雅古樸,韻味十足,讓人耳目一新。還有那造型獨特的漢白玉牌坊,以及坐落于此最顯著的焦進士紀念亭,二者均是先賢文化傳承的象征性坐標。
焦宏澤書法館專門用于教學培訓、收藏、展示焦氏及焦宏澤先生每年精品力作和交流其書法藝術文物收蔵的場館,館內陳設雅致,館外風景怡人。步入書法館,只見過道上,廊柱上,墻壁上到處都是書法作品;尤其是百米書法長廊中的作品氣勢如虹,吸引眾多的游人前來觀賞。焦宏澤先生笑吟吟地走出門,將我們迎接進了書法館的前院,他說:“昨天這花還是花苞兒,今天一早就開了,這是你到來的好兆頭。”說完他和我一同大笑起來,我驚喜地發現館內四周和前三年比較有了很大改觀。我心里在想,焦宏澤先生從教書育人到慶陽文化序列發展創作再到退休回家,一直自強不息,勇于前行,建立起了這座書法館。慶陽市鎮原縣是聞名遐邇的文化大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素有“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為了弘揚傳統藝術、宣傳地域文化,振興鄉村文化建設,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成果創造更加美麗的文化環境,多年來焦宏澤先生借助于文化強縣,文化富民的政策環境,讓書法文化代代相傳,讓各位書法愛好者都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書法館就是焦先生文化活動的樂園。
路遙先生曾說:"那一塊土地更適合你的生存,你就應該把那里當成你的家園。" 書法家焦宏澤先生在故鄉臨涇鎮建起的“焦宏澤書法館”和“于右任書法研究所”,為當地鄉賢文化、書法藝術傳承與交流,以及振興鄉村建設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焦宏澤先生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先生本來在教育領域內工作數十年,憑他的才學,在此行當也能干得像模像樣,風生水起。但他卻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的文化單位,也許在他看來,書法才是適合他生存的理想家園。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剩下來的路就是堅持要走下去,坎坷也罷,泥濘也好,既然選擇了風雨兼程,那就必須要義無反顧!焦宏澤先生把大量的閑余時間都用在了書法創作、收藏文物上,毋庸置疑,在書法領域,他確實是出手不俗,腕底流香。
焦宏澤是典型的鄉村文化人,有著對傳統書法藝術的鐘情和厚愛。在隴東慶陽人才濟濟的書壇上,留有他不可輕視的一席之地,他身居鄉里,傳承藝術,服務鄉村,稱得上一代文化鄉賢。 今天,在隴原麥子飄香的季節里,有幸走進焦宏澤書法館,陣陣墨香撲鼻而來,親眼目睹他為孩子們講解楷書練習。十幾個小朋友和幾個成年村民端坐案前,手持毛筆,根據他的講解認真練習著;他把傳承書法作為自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奮斗目標,讓書法走進課堂,走入社會,走進每一個書法愛好者的心里。在書法館的大廳里,寫字的案幾上存放著一整套書寫工具,小學生學練書法的作業在課桌上擺布得整整齊齊,墻正中央懸掛著用于教學的背投式幕布。村民在勞動休息時間,還可以進廳獻唱革命歌曲,吼一陣子秦腔,抒發情感,陶冶情操。周邊縣鄉一些書法愛好者慕名到訪,分期分批前來書法館進行書法交流,從而使節假日的活動氛圍顯得更加火爆。書房迎面是用百米長幅寫的書法作品“唐太宗的百字箴言”。其字體端莊沉穩,道勁雋永,集魏碑唐楷之神韻,兼二王旭素之風骨,整體流暢灑脫、筆法勁健,給人以渾厚、縱逸、流暢之美感。細看落款,方知此乃先生當年之作,由此可見先生書法藝術造詣之深厚。環顧書房,裝飾簡樸實用,東窗下乃勞生書案,其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筆墨尚濕,透著清香,仿佛可見先生每日臨池揮毫之身影。既然是同鄉,話自然投機許多,并很快有了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與先生聊書法創作、收藏,實乃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同時也使我對先生真誠為人、潛心為藝的高尚品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焦先生雖年逾古稀,但身板硬朗,思準敏捷,待人誠懇熱情,且很健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來到書法館見到的與上幾次大不一樣,館外松柏翠綠,焦進士書法紀念館靜立在書法館左側,館中為書法一展館,里面掛滿了宏澤先生的書法大作;二展館是116塊長廊書法石碑,有于右任書法及焦氏幾代人的書體;館三是焦宏澤先生自己練習創作書法的重要陣地,百米書法長卷吸引更多書法文人墨客前來觀賞;館四是焦先生精心收集下來的書法文物三千多件。于右任書法研究所、焦宏澤書法館、百米書法長廊,都是由焦宏澤先生自籌資金,他拿出多年積蓄,并向親朋好友告借,共籌集資金二百多萬元,在自己的故鄉鎮原縣臨涇鎮祁焦村,建成了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的于右任書法研究所、焦宏澤書法館、百米書法長廊、焦國理進士紀念亭等。主體建筑為七間仿古廳堂,藍瓦粉墻,古樸典雅。在家鄉創辦“于右任書法研究所”、修建“焦宏澤書法館”,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這位從慶陽市文化館退休的老干部,回到鎮原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圓夢之旅”。我們在參觀中得知,焦宏澤先生師承書法大家于右任,他的行書得其風骨卻自成體系, 形成了遒勁古拙、雄宏自然、大氣磅礴、特色鮮明、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半個世紀以來,他苦練于體、狂草,筆耕不息,落筆古雅,氣韻生動,法度謹嚴。
焦宏澤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慶陽書協理事、副秘書長,出生于鎮原縣臨涇鎮祁焦村。早在民國時期,本村隴東名儒焦國理、焦澍生先生擅長草書,起筆如蛟龍騰淵,力透紙背。建國初期的焦德州、焦登州兩兄弟從教從政,寫得一手好字,為人低調,成為當地文人之楷模。焦宏澤受前輩書法作品熏陶,自幼研習繼承書法。他不僅在書藝方面追隨于右任先生,而且崇尚于右任先生道德人品、學識閱歷和稟賦修養,綜合兼修,相輔相成,共同精進。半個世紀的苦練,他筆耕不息,不僅在書藝方面追隨于右任先生,在道德人品、處世修養上也得到了于右任先生的“真傳”,以此來表達自己作為當代書法家的責任擔當和對人生態度的理解。
為了于右任,他發出了《我拜于右任》的宣言;為了于右任,他幾十年如一日,青燈孤影,墨池弄潮,入碑出帖,漸至化境,終得“髯公”書法之精髓,并發揚光大,形成自己的“于體”風貌,成為全國“于體”書法名家之一:建于右任書法研究所,大量陳列近代人摹寫的“髯公”書法作品,這在西北民間是罕見的!為了于右任,他四處奔走,多方呼吁,傳承推廣于右任先生書法。他認為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中包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懷,折射出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氣節,能極大地鼓舞斗志,催人奮進;“髯公”主張筆筆中鋒,以正大氣象立極的風格傾向,形象的體現出先生特有的學者風骨。
焦宏澤說:“作為書法家、文化人,必須要有擔當,要有責任心”。“我建書法館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書法藝術,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搭建一個平臺,讓這里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傳統文化培訓發展中心。”為了建書法館,焦宏澤可謂費心竭力。由于資金短缺,他忍痛割愛,低價變賣了自己以前的收藏品,甚至用自己的作品折抵建筑費用。為了擴大書法館的影響力,他多次奔赴上海,與復旦大學銜接,就鎮原成立“于右任書法研究所鎮原分所”事宜進行協調和溝通。"我就是為了文化、為了書法藝術、為了故里書畫之鄉的美稱能夠延續,為了當地群眾熱愛文化的心有所歸屬,僅此而已。”如今夢想照進現實,他弘揚鄉賢文化和書法文化的努力終于開花結果。
書法是藝術的,視覺的,更是形式的,書法家對藝術語言的繼承與開發,不僅落實到作品的整體氣象中,還體現在靈機觸發的瞬間表達之上。一件優秀的作品,無不凝聚著書者的學業、氣度、胸襟、思想和筆墨理想,儲存著書寫者生命的氣息,情感的獨白,智慧的結晶,心性的留言,以至一生的修行。如今,焦宏澤先生除了赴外地開展書法交流培訓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的書法館開展書法培訓和傳統文化教育。每到夜幕降臨,附近的村民都會三三兩兩聚集到“文化大院”聽焦先生講解有關王符故里臨涇文化的趣聞樂見。談藝論道,說古論今,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鄉風文明在循序漸進中得以啟發。
藝術終究是人的藝術,研習書法,尤其講求學養和內心的修為。這種追求是無限的,它的魅力也在這里。焦宏澤形成了自己成熟書法藝術理論,可謂人書俱老,行草方面造詣頗深,走出了一條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成功之路。 他的“于體”書法清麗、溫潤、靈秀、雅致但不失遒勁、逶迤、奔騰、雄健。從每一個字里面,你能感覺到書者氣定神閑,不激不厲的曠遠寧靜,可以體味出作者筆力的精微與細致,乃至一種突兀的夸張與險峻。若細細品味,其味悠長,難以釋懷。
他的書法作品曾入展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大字展》、《全國第二屆西部書法展》,入選《三晉杯全國公務員書法大賽》、《第八回中韓書法聯展》和甘肅書法進京展。毛筆書法作品在全國各類大賽中獲獎50余次,論文和書法作品曾在《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中國書畫報》等刊物發表,著有《我拜于右任》《于右任行書之我見》《漢陶器淺說》《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國民間刺繡百圖》《焦宏澤書于右任詩詞聯》等文著。如今來焦宏澤書法館交流學習的書法愛好者與日劇增,該書法館不僅成了附近的標志性文化建筑,又添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休閑娛樂好地方。
每年做幾場讓自己滿意的個人精品展覽是焦宏澤先生的又一個愿望。想要創作一件好的藝術精品可能不難,但想要一輩子持續不斷出精品,這對于任何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都絕非易事,這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曾講道,“作品是一個藝術家最好的代言。我始終要求自己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以變化、內涵為審美基調和創作導向,對待自己作品的要求是一年一小變,二年一大變”。藝術家的生命有限而藝無止境,真正的藝術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便是避免自己的藝術思想墨守成規、藝術作品千篇一律,否則相對保守、單一的創作思路定會影響到藝術家本身的生命力。按照一般的規律,藝術家在40一50歲會靠著自己的才情和勤奮在藝術中脫穎而出,在50歲左右開始定型,而60歲左右則會因為體力上的原因,思想上的日趨保守而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門檻。所以,相對而言,藝術家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嘗試,才會令自己的藝術生命永葆青春,這也是他每年強迫自己創作出幾十幅精品的初心。在經歷歲月的錘煉打磨后,焦宏澤的書法藝術也變得更加精粹,他的筆墨表達一任自然,返璞歸真,洗盡鉛華。熟知焦先生的人,無不為他高超嫻熟的于體書法藝術所折服。不論是過去到現代名家的遺韻,皆在他的每一次展覽新作中化古為我,入古出新。
焦宏澤先生作為隴東慶陽籍的文化名人,多年來,雖然一直在外工作生活,但他一直掛念著家鄉,牽掛著家鄉發展和文化事業,堅持用他的文化風骨和妙筆丹青為家鄉營造濃郁文化氛圍,為書香大縣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用行動和影響力支持家鄉發展,推動和見證者家鄉文化事業日益蓬勃。在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沉淀升華后,才換得了他每一次的館藏佳作面世。書法不可以沒有古人,也不能拘泥于古人。焦先生的草書作品,集結了傳統書法的經典,在名人墨跡中開闊眼界、吸收借鑒,終成獨一無二的風格。在這種文化的積淀下,焦宏澤先生的草書不再需要刻意的遷就,而是在更自然,卻更有深意的狀態下揮筆寫成。
焦宏澤先生的草書,相對于實用性更強的楷書,草書在筆法、結構、章法外,還多了書寫者的性情。初期的草書,打破了傳統的隸書。后逐步脫去隸書的痕跡,演變為筆勢牽連、偏旁互借簡化的模樣,稱為“今草”。而唐代則是草書高峰,誕生了張旭、懷素二位狂草圣手。字形放縱奇變,“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焦宏澤在草書作品中從于右任書法吸取精華,融篆隸、行草、魏真的特點,又有秦漢、兩晉的雄渾、灑脫等歷代書法烙印。對比焦先生的草書作品和其他草書作品,會發現其很大特點是簡約,字字獨立,但謀篇布局看著舒適。時而嫵媚纖柔,時而雄健大氣。相比之下,焦先生的書法作品更為清晰干凈,易于辨認。因為書寫出的是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故而他的作品內涵豐富、靈動自然、從容自信,讓人回味無窮。
焦先生是一位書法藝術的朝圣者,能夠拋開世俗的羈絆,心無旁騖地專心事藝,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心中的目標邁進,讓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充滿期待。作為書法之鄉隴東慶陽鎮原人,他的藝術天然散發著文人的雅意和天趣。在筆墨與書法功力上,焦宏澤已臻入化境,他的作品每一個字都寫得很盡興,天真爛漫而深具內美之品質。筆呈千鈞勢,墨騰蛟龍姿。焦宏澤先生不僅有著精湛的書法技藝,還講求著學養和內心的修為。功名既就不負擔當,事業有成不忘桑梓。他以文化人的自覺和責任心,不為名利所沾身,只為藝術而求索,為百姓修身而作,為焦氏書法的鄉韻傳承不斷傾注著心血。臨行前,焦宏澤先生還告訴我們,他不僅要讓鎮原書法走出這間大院,走向全國,更要走出國門。“書能香我不須花,茶亦醉人何必酒",如今焦宏澤先生每天早晨五六點還起來堅持晨練,當我們早晨醒來時,他的晨練作業已發滿了朋友圈。他用一支毛筆、一點筆墨丈量著人生的高度,探索著藝術的深度。
“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未來,焦宏澤希望繼續做一名扎根于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的志愿者,肩上擔責任、目光向遠方,在有生之年為祖國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余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